12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也就是以“進”的發展態勢穩增長、穩預期,同時促改革、調結構,實現經濟持續平穩向好發展。深刻理解這個最新表述釋放的重要信號,有利于更好理解和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新動向。
穩中求進,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穩”和“進”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不穩無法進,不進難以穩。從宏觀經濟層面看,核心是穩增長、防風險、守底線,主要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社會心理層面看,關鍵是提振信心,主要通過采取更加積極主動、取向一致的宏觀政策,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問題,輔以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進一步穩定社會預期。要把“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強調經濟工作要穩中求進,其中明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這個一以貫之的總基調指引下,我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帶來的動力優勢、擁有較大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等優勢,經濟既快又穩地持續健康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大的引擎,為世界發展注入穩定性。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從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基本穩定和就業充分等國際通行用以衡量經濟穩定情況的指標看,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預計全年能夠順利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谖覈洕宫F出的強勁活力、韌性和動力,多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商業機構紛紛上調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分別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5.2%、5.4%、5.2%、5.1%、5.3%、5.2%、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領先。就業形勢總體改善,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較2月份高點回落0.6個百分點。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3%,與主要經濟體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
以進促穩,“穩”為“進”創造時間窗口和物質基礎,“進”為“穩”創造條件,唯有以進促穩,通過經濟結構、發展質量、重大改革上的“進”實現“穩”,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行穩致遠。2024年,我國將依然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從國際看,外部挑戰可能有增無減,主要經濟體難以抑制高位通脹,全球經濟增長低迷,都可能對我國出口造成一定沖擊。同時,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及貿易保護繼續加劇,美國對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制裁可能對國內部分行業發展構成阻礙。從國內看,龐大的經濟總量基數客觀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必然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同時,中國正經歷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如何在穩住傳統主要動能的同時挖掘釋放新興動能,面臨巨大挑戰。
在這種背景下,以進促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進”,就是抓發展,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極,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最大的安全,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政策就沒有足夠的輾轉騰挪空間,結構性改革也無從談起。明年經濟工作需要把握“三個統籌”的重要原則,即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這樣才能以高增長帶動增量的升級、以需求端托底供給端和技術端,實現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增長中實現轉型。
關于如何“以進促穩”,會議進行了科學地戰略謀劃,特別是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相較于2022年“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的表述,進一步強化了對投資作用的認識,明確了投資和消費間互相促進的關系。投資和消費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消費可為有效投資和長期經濟增長提供基礎和方向;投資則為有效需求提供供給,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支撐收入和消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與消費具有直接同一性,生產是消費,消費是生產,生產創造和決定消費,生產生產著消費。生產不僅創造消費品,還創造消費者。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來看,生產是真正的主動因素,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費作為生產的目標,是社會再生產系統的一個內在因素。消費對生產具有巨大反作用,“消費生產著生產”,消費是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從今年國內經濟運行情況看,服務消費增長較快,商品消費增長偏慢;高新技術投資增長較快,基建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偏慢;國有企業投資增長較快,民間投資增長較慢。明年要加強以投資和供給創新帶動需求擴張,同時以有效需求確立有效投資和有效供給范圍。要針對結構性投資短缺問題,深入研究如何將投資項目更好地與區域和行業發展戰略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加關鍵領域和行業的投資強度,特別是激發民間投資。
先立后破是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工作策略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正確的戰略需要正確的策略來落實,策略是在戰略指導下為戰略服務的,要把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在推動經濟工作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注重策略方法,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提高工作藝術和管理水平,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科學的方法,發揮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扎實穩妥做好各項工作。
把握好“立”和“破”的辯證關系是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的關鍵之舉。在“立”和“破”上需要把握好先后順序,否則會影響經濟發展大局。先立后破,兼顧長期與短期,意在避免“只破不立”和“未立先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捌啤敝靶枰认牒迷趺础傲ⅰ?。具體到經濟工作上,應該“立”什么,“破”什么?長遠來看,舊的經濟發展方式和處于衰退階段的行業要破掉,但“破”的過程中要注意節奏的把握,先把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的經濟拉動能力“立”起來。會議提及科技相關內容,強調“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充分說明了科技創新在經濟運行“立”的過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關鍵作用。
“先立后破”的深層邏輯是對風險的重視,意味著后續我們要更加重視風險防范工作,新機制與新模式建立的優先級要顯著提升,避免出現“一刀切”現象。實現“先立后破”,需要審慎決策,把握好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的時、度、效。要一手做“減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一手做“加法”,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個方法論要體現到明年經濟工作的各個方面,比如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充電樁、儲能等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改造,大力發展通用人工智能,營造創新生態,防范化解風險,等等。
2023年,綜觀中國經濟的“形”與“勢”,“形”動鞏固長期“勢”好,長期“勢”好是“形”穩的強力支撐。2024年,更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持續向好的關鍵期。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戰勝困難和挑戰,必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